在围棋这个古老而优雅的智力运动中,台湾美女棋手俞俐均以其才华与坚持赢得了广泛关注,近日她在一次访谈中坦言,职业棋手的收入并不稳定,最艰难的一年仅有2-4万元新台币(约合人民币5000-10000元),这一数字让外界对围棋选手的生存状况有了新的认识,俞俐均的经历不仅揭示了围棋职业化的现实挑战,也引发了人们对这项运动未来发展的思考。
俞俐均,1999年出生于台湾,自幼便展现出对围棋的浓厚兴趣和天赋,她于2013年成为职业棋手,迅速在棋坛崭露头角,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佳绩,例如在2019年世界围棋锦标赛中闯入八强,被誉为“围棋界的新星”,她的棋风稳健而富有创意,加上清秀的外表,让她在媒体和粉丝中积累了高人气,光鲜的背后,是职业棋手们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压力,俞俐均透露,围棋的收入主要依赖于比赛奖金、教学和商业活动,但这些来源往往波动很大,在职业生涯初期,她曾经历过收入最低谷的一年,仅有2-4万元新台币,这让她不得不依靠家庭支持或兼职来维持生活。
围棋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智力运动,起源于中国,已有数千年历史,它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,在现代,围棋职业化程度逐渐提高,尤其是在中国、韩国和日本等国家,顶尖棋手如柯洁、李世石等年收入可达数百万元,甚至更高,这仅仅是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,根据相关数据,全球职业棋手总数约数千人,但其中大部分人的收入并不稳定,以台湾地区为例,职业棋手的平均年收入可能在10-20万元新台币之间,远低于其他体育项目,俞俐均的经历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:她指出,围棋比赛奖金往往集中在少数大型赛事中,例如应氏杯、LG杯等,冠军奖金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,但大多数棋手在早期或低谷期很难分得一杯羹。

俞俐均的收入困境并非个例,许多年轻棋手在追求职业梦想时,常常面临经济上的不确定性,她回忆说,在最艰难的那一年,她几乎没有赢得任何重要比赛的奖金,只能依靠偶尔的围棋教学或商业代言来补贴生活。“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要精打细算,甚至考虑过放弃,”俞俐均坦言,“但围棋是我的 passion,我无法想象离开它。”这种坚持让她最终挺过了低谷,但她也强调,职业棋手需要更多的支持体系,例如培训基金或赞助计划,来帮助新人度过难关。
围棋运动的收入不稳定性,部分源于其独特的竞技特性,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,围棋比赛往往依赖于赞助商和媒体曝光,而市场关注度相对有限,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,围棋虽然通过网络平台如围棋TV或在线对弈应用获得了新受众,但商业化进程仍较慢,俞俐均指出,围棋选手的收入往往与个人表现和知名度直接挂钩,但培养一名顶尖棋手需要多年的投入,包括训练费用、旅行开支和心理辅导等,她建议,棋院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强职业化培训,同时推广围棋教育,以扩大基础受众,从而提升整体收入水平。
尽管面临挑战,俞俐均对围棋的未来持乐观态度,她认为,随着人工智能如AlphaGo的出现,围棋的全球影响力有所提升,这为职业棋手带来了新的机遇,她本人就通过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分享棋局,吸引了更多年轻粉丝,并从中获得额外收入,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围棋推广,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“围棋教会了我耐心和策略,这些品质在人生中同样重要,”俞俐均说,“我相信,只要坚持下去,收入问题会逐渐改善。”

俞俐均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职业棋手的个人奋斗史,也反映了围棋运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,从历史角度看,围棋曾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修身之道,如今却需要在商业和竞技之间找到平衡,她的经历提醒我们,智力运动虽不像体力运动那样直观,但其背后的付出同样巨大,随着围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,或许会有更多像俞俐均这样的棋手,能够在不稳定的环境中找到稳定的支点。
俞俐均的坦诚分享让我们看到,围棋世界既有荣耀也有艰辛,她的坚持和热情,正激励着新一代棋手勇往直前,在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,收入不稳定或许是一种常态,但对围棋的热爱却足以驱动人们跨越障碍,追寻那份属于棋盘上的宁静与智慧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