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的北京,阳光透过国家会议中心高大明亮的玻璃穹顶,洒在一条条剑道上,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金属网的选手们蓄势待发,空气中只余脚步轻踏与金属碰撞之声——这里正在举行的是2024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,也是这项赛事走过的第十个年头。
十年,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奔跑的少年,也让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从初创探索走向成熟壮大,自2014年创办以来,这项赛事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、参与度最广的击剑赛事之一,累计吸引超过30万人次参赛,赛事举办地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。
“还记得第一届比赛时,只有不到500人参赛,很多设施都比较简陋,”联赛创始人之一张军回忆道,“如今单站比赛就能吸引近5000人,许多孩子从小学比到高中,把整个青春岁月都献给了这条剑道。”

中国击剑运动有着辉煌的历史,2002年,雷声在世锦赛上夺得男子花剑冠军;2004年雅典奥运会,谭雪摘下银牌;2008年北京奥运会,仲满夺得男子佩剑个人赛金牌,创造历史…专业运动员的卓越表现,推动击剑这项曾经“小众”的运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。
俱乐部联赛应运而生,2014年,中国击剑协会开始探索市场化道路,推出面向业余爱好者的全国性赛事体系,十年间,联赛不仅为专业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,更成为广大击剑爱好者展示自我、交流技艺的平台。
“联赛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培养了多少冠军,而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击剑运动。”前中国击剑队主教练王钰如是评价。
16岁的上海选手李晓薇今年第三次站上联赛舞台,她从8岁开始练习花剑,几乎与联赛同龄。“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联赛,可以见到全国各地的小伙伴,”晓薇笑着说,“我们场上是对手,场下是朋友,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。”
像晓薇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,据统计,连续参加五届以上联赛的选手已超过万人,他们中有的凭借出色表现进入省队、国家队,有的则通过击剑特长被国内外名校录取。
28岁的张教练是联赛的另一类见证者,他曾经是专业击剑运动员,退役后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击剑俱乐部。“联赛这十年,也是中国击剑市场发展的十年,十年前,我向家长介绍击剑,他们一脸茫然;很多家长主动来找我们,认为击剑能培养孩子的气质和应变能力。”

数据显示,中国击剑俱乐部数量从2014年的不足百家增长到目前的超过600家,参与击剑培训的青少年超过10万人。
走过十年,联赛本身也在不断进化,从最初的简单赛制到如今按年龄细分U8、U10、U12、U14、U16、U19和17+等多个组别;从单一比赛到如今配套举办的击剑文化展、器材博览会、明星互动等系列活动;从手工计分到电子裁判系统全面覆盖…
“我们每年都在思考如何让赛事更专业、更人性化,”赛事总监杨帆介绍,“比如今年我们推出了赛事APP,选手可以实时查看比赛进程,家长也能远程关注孩子的表现。”
十年间,联赛还逐步完善了分级制度,让不同水平的选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竞争平台。“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冠军,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击剑中找到快乐”,这一理念深入人心。
赛场上,小剑客们你来我往;赛场下,收获的远不止奖牌。
北京家长王先生的双胞胎儿子都已练习重剑六年。“孩子们通过击剑学会了尊重对手、接受失败,这比任何奖牌都宝贵。”他说,“每年跟着联赛去不同城市比赛,也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。”
联赛还成为连接亲子的纽带,很多家长为了陪伴孩子练习,自己也拿起剑具,成为击剑爱好者,组别设置中的亲子团体赛,成为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。
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,随着击剑项目日益受到重视,如何保持赛事品质、避免过度商业化,如何平衡竞技性与普及性,都是组织者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“未来十年,我们将更加注重击剑文化的培育和传播,”中国击剑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联赛不仅是比赛,更是展示击剑礼仪、精神和文化的窗口。”
下一个十年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将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击剑爱好者成长,那条长长的剑道,见证了多少汗水与泪水,梦想与荣光;那些白色的身影,诠释了什么是坚持,什么是热爱。
十年,是一个里程碑,也是一个新起点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故事,还在继续书写;无数人与击剑的故事,也还在继续。
评论